西京消化病医院内镜微创治疗良性肠道狭窄再上新台阶
18378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18378,single-format-standard,bridge-core-1.0.4,ajax_fade,page_not_loaded,,qode-title-hidden,qode-theme-ver-18.0.9,qode-theme-bridge,qode_header_in_grid,wpb-js-composer js-comp-ver-5.7,vc_responsive

西京消化病医院内镜微创治疗良性肠道狭窄再上新台阶

发表时间:2019-10-28 10:19

引言

良性肠道狭窄已成为临床常见的疾病,部分病例病情进行发展,有可能出现梗阻、窦道、瘘管、脓肿、出血、甚至癌变等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出现急腹症,危及生命。引起良性肠道狭窄的疾病众多,如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吻合口狭窄、造口或储袋炎性狭窄、粘连性狭窄、放疗后狭窄、药物或化学损伤相关狭窄、感染性狭窄、缺血性肠炎所致狭窄、发育不良或畸形所致狭窄等;并且随着消化内镜的进步,以前很难诊断的少见病也发现越来越多,如隐源性多灶性溃疡狭窄性小肠炎(CMUSE)等。近年来,良性肠道狭窄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多,引起相关专科重视。

治疗难题与希望

按狭窄性质,炎性肠道狭窄常可分为炎症性狭窄、纤维性狭窄以及混合性狭窄。炎症性狭窄经保守治疗炎症消退后,狭窄多可缓解;但临床上此类炎症性狭窄也可反复发生,长此以往,肠管结构改变,渐形成纤维性狭窄;而纤维性狭窄对药物治疗无反应,随着疾病不断进展,到一定程度只能选择开腹手术,尽管如此,术后再发狭窄依旧常见。长期以来,对于这些良性肠道狭窄及相关并发症,内科药物保守疗效有限,随着病情进展常需要手术甚至多次手术治疗,反复手术亦困扰了外科医生,患者则苦不堪言,内心抗拒。没有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令肠道良性狭窄依旧是个临床难题。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迅速发展,为微创治疗肠道良性狭窄带来了新希望,并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迎难而上,再上台阶

西京消化病医院梁树辉副主任医师,擅长深部肠道内镜微创诊治,善于创新内镜技术解决消化病难题;目睹了越来越多患者的痛苦和无奈,他盯上了良性肠道狭窄这块硬骨头。积累了一些病例经验后,经组织批准,梁树辉副主任医师远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访问研修,期间师从消化内镜中心主任Bo Shen教授。学成归来,梁树辉带回了克利夫兰医学中心Shen教授团队的新理念、新方法及新想法,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日前,梁树辉教授成功完成了学成归国后的第一例手术。患者青年女性,因炎症性肠病并发腹腔脓肿,在德国多次行肠道手术,术后仍反复腹痛、“鼓包”,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吻合口狭窄。经充分术前准备,由梁树辉教授担任术者给该患者实施了内镜下狭窄成形术治疗,手术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标志着西京消化病医院内镜微创治疗良性肠道狭窄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此为新起点,造福更多良性肠道狭窄疾病患者。

医生评价

据术者梁树辉介绍,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良性肠道狭窄的内镜微创治疗新方法,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疗效好、创伤及并发症少等特点。临床上相继开展的内镜治疗方法主要有:柱状球囊扩张、覆膜金属支架、内镜下药物注射、内镜下电灼术、氩离子凝固术等。其中,柱状球囊扩张治疗被认为是目前内镜治疗的一线选择,但其扩张的不可控性以及较高的并发症和复发率仍无理想解决方法;而内镜下电灼术,可选择弓形切开刀、针状刀或Dual刀等,在狭窄处做放射状或环形切开,可控性好,可作为消化道顽固性、重度狭窄或扩张治疗失败患者的替代治疗,并有可能成为治疗首选。